小虎律师网,免费给小白普及法律知识。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小虎律师网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小虎律师网

>

律所资讯

>

法律常识

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范围_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怎样的?

来源:天津律师事务所   时间:2024-02-28 18:30:38

本文介绍了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含义以及主观方面、客观方面、犯罪构成要件等基本概念。合同诈骗罪主要侵犯经济合同,但行政合同、赠与合同、劳务合同等并不属于经济合同范畴,不应被列入合同诈骗罪的“合同”之中。主观方面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行为人是否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是否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以及是否对取得财物的处置情况、是否违约以及违约后的态度等都是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因素。

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范围_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怎样的?

法律分析

在合同诈骗罪中,所说的“合同”主要是指经济合同。因此,只有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才能被视为合同诈骗罪。不过,行政合同、赠与合同、劳务合同等并不属于经济合同的范畴,因此不应被列入合同诈骗罪的“合同”之中。

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之“合同”,其标准应当根据合同诈骗罪侵害的客体性质并结合立法目的加以界定。这种犯罪不仅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而且侵犯国家合同管理制度,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因而,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必须存在于该罪名所保护的客体范围内,考察其行为是否符合扰乱市场经济的特征。例如,行为人利用伪造的遗赠抚养协议向继承人骗取被继承人的遗产,就不属于合同诈骗。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这是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而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与认定是合同诈骗罪的理论研究与司法认定的难点。在司法实践中应考虑以下诸方面的因素:

1行为人在合同签订前,有无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以骗取对方信任的行为。如邀请对方来实地参观、考察,或者先与对方履行小额合同,支付小额定金,制造本身履约能力强、经济实力雄厚等假象。此类行为具有很强的欺诈性,它能博得对方信任,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自愿”与其签订行为人所要的合同,为其利用合同诈骗打下“信用”基础。因此,可根据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前的欺诈手段与行为,结合行为人签订合同后的其它欺诈行为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履行合同的能力一般指行为人签订、履行合同时的资金、货源等履行合同的基本条件。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包括现实性和现实可能性两种情况,只要行为人具有现实可能性,就应视为“有实际履行能力”,不能要求过于苛刻,否则不利于市场交易。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履行能力”,应考虑行为人的资信程度、资金来源、货物来源等因素。没有实际履行能力,通常是指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没有足够的资金、充足的货源,或者没有可靠的资金、货物来源或者没有足以抵付债务的固定资产及其他可靠的担保。如果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故意夸大自己履行合同的能力,骗取对方当事人的信任与自己签订合同,且不积极创造条件履行合同以避免对方当事人的损失的,可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需注意的是并非行为人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就当然推出其有非法占有的诈骗故意,因为履行合同能力的有无和大小,是受主、客观各种因素制约的,是处于一种可变状态。如以下行为应认定为合同民事欺诈而不能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合同签订时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但经事后努力具备了履行合同能力并有积极履约行为,无论合同最终是否履行完毕的;行为人有部分履行能力或担保,虽经努力,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造成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

3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有无诈骗行为。如果没有欺诈行为,即使合同未能履行,也不能定合同诈骗罪。行为人有欺诈行为是否就一定构成合同诈骗罪呢?那不一定。如果行为人只是夸大、虚构了部分事实,但并未严重影响合同的履行;或者合同未能完全履行,但行为人愿意承担违约责任的,这均足以说明行为人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故不能以犯罪论处。

4行为人签订合同后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行为人是否有实际的履约能力或担保,是判断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前提之一,但仅此尚不能足以证实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行为人有履约能力,并不排除其主观上不存在诈骗的目的,因此,还需进一步查实其是否实际履行了合同规定的义务。履约行为的有无,最能客观地反映行为人履行合同规定的民事义务的诚意,也是认定行为人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依据。一般说来,凡是有履行合同诚意的,在签订合同以后,总会积极创造条件去履行合同,即使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履行合同,也会承担违约责任。而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目的的行为人,则根本不会去履行合同。即使有某些履行合同的行为,也是象征性的或是虚假的,一旦财物到手,即逃之夭夭,或大肆挥霍,根本无力偿还。对于此种情形不论其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均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5行为人对取得财物的处置情况。一般而言,行为人如未依约处置取得的对方当事人的财物,但却是用于合法经营活动,并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将财物返还的,应属违约或合同欺诈。但行为人如将取得的财物藏匿、低价变卖、从事非法活动、大肆挥霍甚至携款逃匿及行为人虽将取得的财物用于合法经营活动,但却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则应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6行为人违约后的态度。这也是区分行为人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标志。无合同诈骗故意具有履行合同诚意的人,在发现违约或经对方提出自己违约时,不会逃避承担违约责任,且在自己违约确认无疑后,会有承担责任的行为表现。

结语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指的是经济合同,只有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才能被视为合同诈骗罪。但行政合同、赠与合同、劳务合同等并不属于经济合同的范畴,不应被列入合同诈骗罪的“合同”之中。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之“合同”,其标准应当根据合同诈骗罪侵害的客体性质并结合立法目的加以界定。行为人利用伪造的遗赠抚养协议向继承人骗取被继承人的遗产,就不属于合同诈骗。在司法实践中,应考虑行为人在合同签订前的欺诈手段与行为,结合行为人签订合同后的其它欺诈行为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行为人是否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是认定合同诈骗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行为人是否有实际履行行为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行为人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并且有积极履约行为,即使合同最终未能履行,也不应定合同诈骗罪。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第十二条违反国家规定,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等方法,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实施前款行为,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资金二十万元以上逾期未还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严重”;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资金一百万元以上逾期未还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上述方式恶意透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第五条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所称“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

(一)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二)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三)窃取、收买、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的;

(四)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第二条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十张以上不满一百张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数量较大”;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五张以上不满五十张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数量较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数量巨大”:

(一)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十张以上的;

(二)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一百张以上的;

(三)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五十张以上的;

(四)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十张以上的;

(五)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十张以上的。

违背他人意愿,使用其居民身份证、军官证、士兵证、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护照等身份证明申领信用卡的,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身份证明申领信用卡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怎样的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主要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判断:

首先,需要确定被告人是否存在故意欺骗他人的行为。合同诈骗罪是一种故意犯罪,被告人必须有意地使用虚假的事实或隐瞒真相来欺骗他人,使对方误认为其行为是真实合法的。

其次,需要确认被告人的行为是否导致了他人的财产损失。合同诈骗罪的目的是通过欺骗他人来获得不当利益,因此,被告人的行为必须导致他人在财产上受到了实际损失。

此外,还需要考虑被告人的主观恶意。合同诈骗罪要求被告人具有故意犯罪的主观意图,即明知自己的行为是欺骗行为,并且有意图从中获得不当利益。

最后,法院还会综合考虑其他相关证据,如证人证言、书证等,来确定被告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这些证据可以帮助法院了解被告人的行为动机、手段和结果,从而作出准确的认定。

合同诈骗的构成如何认定

法律分析:要想认定为合同诈骗罪,就要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具体如下:

1、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合同的管理制度、诚实信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

2、合同诈骗罪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在签订或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

这里的虚构事实指行为人捏造不存在的事实,骗取被害人信任。

隐瞒事实真相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掩盖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

其表现形式有如下五种:

(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方法,诈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

(5)以其他方法骗取当事人财物。

3、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4、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标签:    

法律求助咨询
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律师事务所咨询,如果您有法律上的疑问,需要解答;或者您有法律上的求助,欢迎联系我们,我们在收到您的信息之后,安排您指定的律师事务所或者当地最近的律师事务所和您联系,协助您处理法律上的问题!
*

姓名

*

手机号码

*

户籍地址

  *

您的疑问

立即提交 《隐私保障》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4 www.lhmi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湘ICP备2023005429号